新加坡没有春夏秋冬四季之分,只有旱季、雨季之别。中国的三月乍暖还寒,可在新加坡却赤日炎炎、降水丰沛,几乎每天下午都会暴雨倾盆,偶尔还有雷电相伴。但雨过天晴的日子里,空气分外清润宜人。
比自然的风暴来得更猛烈的是去年席卷亚州的金融风暴,它使东南亚许多国家的金融体制受到毁灭性打击:货币贬值,股市崩盘。对区域经济依存度颇高的新加坡未能幸免这场风暴的洗礼,新加坡五大银行集团净利润锐减32.4%,房地产交易量下降一半。但值得新加坡人庆幸的是新加坡的金融体制完好,新加坡元依旧坚挺。这其中的奥秘何在?
有人比喻,新加坡的金融体制不是防护墙,而是安全网,防护墙隔绝所有货币的流动,把自己封闭保护起来,而新加坡的防护网则鼓励各国货币自由流动,只防护和限制着新加坡本国货币的流动。在新加坡640平方公里的土地上,拥有150多家银行,几乎各大银行都在新加坡设立了分支机构。这样,每年流入新加坡的海外资金是新加坡流出资金的11.5倍,全球主要货币在新加坡市场的交易非常活跃。不难发现的是,虽然表面的帐目上有大量的资金流动,但不是百分之百的货币流动,因为有一种货币——新币是不能流动的,防护网挡住的恰恰是新加坡货币的流动。
各种货币的大量流动使新加坡能成为一个世界级的金融中心,而新币的非国际化和非自由流动,又使政府把新币纳入可控制的保护范围内,任凭风吹浪打,坐看其他国家货币的升值贬值,新加坡货币能坚挺如初。去年的金融风暴中,新加坡的金融市场也险象环生,曾创下了日流动2030亿美元的记录,是平常流动量的两倍多,充分显示了新加坡作为国际金融中心的包容能力,而新加坡货币体制却毫发无损。
这张弹性极大的金融安全网,从新加坡立国之初就开始编织了。政府认识到作为一个自然资源匮乏的岛国,发展金融服务业、汇集各国的金融优势,是新加坡的发展策略,但又不能完全依赖外国资金,一旦国外资金突然撤走,新加坡怎么办?于是,政府着力控制自己的经济命脉和资金流动,建立开放的金融安全网。70年代至今,新加坡曾经历了三次国外资金大流动的影响,每一次流动都是对新加坡金融安全网的一次强烈冲击,同时也是一次巨大的考验,但更是一次完善体制的机会。这使得这张金融安全网更坚强、更有自由流动的活力。
新加坡的金融安全网是内外双层保护:在国家外部,大量国外资金的流入流出,只有新元是不流动,国外货币的贬值难以影响到新加坡的货币;而在新加坡国家内部,又有岸内银行和岸外银行之别,岸内银行还有严格的风险防范机制。岸外银行是指进入新加坡的外国银行,它们进入新加坡只交10%的低税,而要进入英国等欧洲国家则至少需要30%的税,因此外资银行进入新加坡金融市场非常踊跃。岸内银行大多是新加坡的本土银行,如果有外国银行要进入岸内银行则需要交纳26%的高税。但岸内银行有政府的保护和扶持,而且岸内银行数量只有岸外银行的一半,竞争较少、风险较小,而收入颇丰。多年来,新加坡的低税率吸引了外国银行至新加坡这个金融中心来自由竞争,使得新加坡的金融业务量蒸蒸日上,但利润却多由岸内银行抢占,而没有被外国银行分割。
东南亚金融危机的要害是,许多私人企业借走了巨额外汇债务,而没有做好套汇防范措施。这一致命弱点在新加坡被有效地避免了。南洋理工大学陈企业博士认为,新加坡金融体制有效运作的关键在于有法必依,建国初期制定的金融法规至今仍被严格地执行。
新加坡金融体制在风雨中安然不动,但新加坡经济社会仍受到了金融风暴的侵袭。银行调用了准备金,利润下降;新加坡贷往本区域其他国家的数十亿元投资难以收回,使得市场疲软,失业人数增加。风暴之后,新加坡的经济复苏尚需时日。